photo-1565843248736-8c41e6db117b.jpg

 

相較上一集分享如何讓自己的接案領域可以擴展更蔓延,以及讓看似商機無限的醫療行銷領域後如何避開危險,這一集比較屬於透過跨領域如何對應到工作面與生活面,就讓我們直接進入正題吧!


【工作面】
醫藥與行銷有許多非常相似之處,當你的個體或行銷商品體質不好時,也許可以對症下藥獲得立即的改善,但如果要長期想從根本治療,就必須要花時間找出為什麼不好的原因,並針對核心的問題點進行改善。


舉例而言,曾經遇過某一位友人有長期失眠的問題,固定會向醫生拿褪黑激素改善,但終究是治標不治本,但因為他的工作很需要大量長時間使用手機,也許,藍光也有可能影響他睡眠的品質,只有透過好好檢視自己的生活狀態,才能夠徹底改善。
 

若對比行銷面向,現階段社群當道,許多商家無論大型企業或中小型企業,都會透過這個免費的平台來進行品牌溝通,但行銷就是透過每一次素材的設計、波段的設計,甚至後端客服私訊,每一段的消費者使用旅程,都會最終影響到用戶對品牌的觀感、粉絲團本身的互動與黏著度,即使透過單靠一次重金找了行銷團隊來維護,最終,消費者仍需要細水長流,同時針對他們最在意的面向進行溝通,如此一來的行銷經營方式,才有辦法穩定成長。


同時,盡可能不要盡信單一專家,醫藥與行銷就像是每個醫生、顧問,都有屬於自己經年累月的操作心法,沒有絕對雷同的執行方程式,因為每個人對於答案的解法不同,但,比較好的專家,就會吸取其他專家的經驗,在內化轉變成自己的心法,而不會固執己見。


在學習任何領域,盡可能也需要讓自己涉獵、自己動手下去了解,任何日常的所見所聞,其實都是透過別人的語言、領悟所產生的見解,但每個人對於事物的觀點也會有所不同,以當時上課期間看了暢銷書『原則』,裡面有提到大腦的每一個區域與系統,賦予不同的任務,書籍上提供更精確的作者註釋,但以人體生理學書籍則是讓你了解整個概念,先了解原理、過程,避免最終只獲取別人的結果,因為別人的領悟,終究是他人生生活經驗的萃取,若要真正的融會貫通,透過逐步的理解概念相信會是比較好的學習軌道。


去年年底爆發的風靡全球「酸鹼體質」理論創始者,過去所有品牌、消費者所信奉的理論原來都是捏造的,甚至在課堂上,老師也分享哈佛大學心臟病權威被爆出有31篇的論文是造假,研究數據也是捏造。


透過此次事件觀察到,大小事物規則萬遍不離其宗,以創業而言,任何跟經營公司有關聯的事物,自己都要理解到一定程度,前陣子看到cama創辦人與掌生穀粒創辦人交流的文章,裡面提到以前自己聘請的會計,不會做的帳都塞抽屜,或某一位會計過去的經歷盤查後才知道僅做過收銀員,無論是知識的理解、或創業過程的實戰,絕不能100%全盤都倚靠別人的資訊來源,畢竟所有資訊也是透過個人解讀後的解釋。


【生活面】
當你學會藥理學時,你開始會關注自身的用藥過程與身體反饋。


當時醫療行銷上課期間,正值身體出了一些毛病,需要長時間的吃藥調養,過往看醫生,只會了解院方診所囑咐,不能吃什麼?需要避免什麼?當時在年前已經停止服用藥物幾天,一日在餐廳吃了葡萄柚後,身體非常不舒服,但上過課後才會理解,盡量在用藥期間,都不要食用禁止的食品,即便已經過了幾天,能避免還是盡量避免。


每一個領域、學科都會有流程設計過的原因與背景,但,當忽視時,嚴重很容易造成無法改變的傷害,例如:一般民眾用藥有時候容易貪圖方便,但藥物與藥物之間會產生交互作用(藥效可能會變強,或增加毒性),原本藥物是要用來改善,卻可能傷身。


在上課的這段期間,蔓蒂非常開心自己選擇的是行銷廣告領域做為人生的志業,因為這個領域帶給人們的,多屬於開心、美好的事物傳遞,上課期間不同的老師,會分享臨床或實際周遭遇到的個案分享,由於他們在相關領域,所經歷的事件都是一般親友較鮮少遇到的,但透過上課的資訊分享,更會覺得健康的可貴。

 

如同魯迅曾說:『去過五個地方,會改變你的心態,其中一個就是醫院,因為匯集了人間的痛苦。』

 

親身用藥經驗也曾發生過服藥期間,因學習到藥理學的相關知識,因此了解此病狀可以有哪些藥物可以服用,以及可以改善的症狀為那些,因為已經服用了幾個月,但對照書籍上的藥物介紹,才發現有更適合我當時身體狀況的藥物,爾後,當下一次回診時,就告訴醫生是否可以直接開給我先前都未使用的藥物,已備不時之需,但當你以一無所知時,通常只是被分配的角色。知識就是當你懂得越多,越能保護自己。


這兩集就是蔓蒂花了超過200個小時學習醫藥行銷新領域,希望對於想要往相關領域拓展的朋友們,能夠在文章中,得到探路者經驗幫助。

 

 

arrow
arrow

    後廣告人生日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