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dshake-2009195_960_720.png

從一個在大企業生存的小職員,轉變成單打獨鬥的接案者,服務客戶的對象也會有所差異,以蔓蒂過去在4A廣告體系下,客戶來源通常也會是台灣百大企業,尤其是外商客戶也會指定由外商的廣告代理商來服務。

但轉換成現在接案的工作型態,現階段是公司草創時期,當然無法比擬過去任職過的公司,也較難用同樣模式來服務客戶。

今天來分享這服務一年下來,蔓蒂自身的觀察和實戰經驗,這兩種不同規模的客戶,在客戶經營服務會有什麼上的差別呢?

 

1.行銷預算
大公司在每年約第四季時,就會開始編列下一年度的行銷預算,通常是今年度成長幅度越多,明年就有機會爭取到更多預算,但如果今年給你的費用沒有花完,公司就認定原來行銷單位不用那麼多錢也可以執行,因此,次年度提列的預算就會變少。

因此,在大公司體制的行銷人員,提供的預算就會大許多,也會想辦法花完本年度的預算,在整體合作的空間也會比較大,舉例,以目前最夯的網紅”這群人”,過去大家熱烈討論單次合作費用為130萬,想當然爾,以中小企業規模可能是望塵莫及的行銷合作費用。

 

2.資訊落差
大公司因為有許多的內部資源可運用,公司也會不定期的提供教育訓練,甚至與你合作的單位,相對也是篩選過的一批人,因此,工作上所吸取的資訊相對都會是業界第一手,熱騰騰的送到客戶面前。

但以中小型企業客戶來講,相對就會比較吃虧,畢竟校長兼撞鐘的經營者角色居多,也並非每個老闆都有行銷上的人脈,或過去是相關的背景,因此,很多東西就會靠自行摸索而來。

以蔓蒂而言,大約四年多前在媒體代理商,當時製作FB素材時,官方會要求圖文比例原則不可超過20%,否則,就算你投廣告出去,曝光的比例會自動下降,以蔓蒂服務的客戶,當中,仍有很多客戶聽到時,是非常驚訝有這件事情。

FB自行測試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ads/tools/text_overlay#


 3. 階級差別
若以中小企業而言,蔓蒂最喜歡的就是中小企業扁平化的階級,你可以與老闆談話,尤其當你和最上層的人即便閒聊,每次不同客戶都可以學到一些創業的知識、經營管理、甚至老闆是怎麼看待事情,但以過去小職員的形式,你在溝通階級上,至多差別到兩層,尤其是在大公司體制分工更明確,以業務的直屬主管就是資深業務,在思維的含金量,會有蠻大的差異。

若你的工作屬性涵蓋創意層面,就更能明白階級越多,痛苦指數的成正比,如果一份提案要過行銷經理,過完在給行銷總監再給總經理,最後在彙整一份報告供國外審核是否OK,最後一個階段翻盤,好的,我們喝完這一杯,一切再從頭來過,如果你今天是領別人薪水的打工仔,這樣的方式頂多你就是覺得挫敗、 沒有舞台、浪費生命,然後開啟104….

但,今天如果公司是你的,擔心的層面就會變成我可不可以看的到下個月的太陽(好啦!是誇張些),前陣子剛好在哈佛商業評論裡看到這篇文章打破中小企業的三大成本迷思
其中所提到的觀念誤以為大客戶就是好客戶,正是蔓蒂想分享的,因為營收不代表毛利,你耗費的無形成本更是需要戒慎恐懼的。


4.耐心倍乘
中小企業老闆執行的專案數量以及行銷廣告知識,遠不及一個科班出身的人,剛開始服務上,蔓蒂的確會有許多挫敗,因為以過去在大公司體制,對應的客戶都覺得我是一個效率佳又有耐心的窗口,但,中小企業的行銷知識相對無法比擬大公司的行銷單位,因此,必須要花更多的耐心解說,以及當他們一開始初次合作,誤以為你提供的方式很好,就一直想要沿用,(簡單來說,就是覺得成效好反而立刻終止服務...)

行銷最重要的是策略,而不是手法,應該思考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使用有用?為什麼要使用這個波段節奏?為什麼不能一直使用下去?

大多的中小企業老闆都會希望速效,來換取更多的成果,但若有心要往品牌發展,就會了解經營是需要長久的,就像一個受人愛戴的資深明星,絕非單次的出場,就能換取永久的舞台
更多時候,是馬拉松式的精心設計演出安排。

 

喜歡文章幫忙按讚喔!!這是支持創作者的最大鼓勵和動力

 

 

arrow
arrow

    後廣告人生日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